生命在于运动,而运动不是盲目的,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人们对于自身健康也慢慢重视了起来,什么跑步、游泳、健身、瑜伽等,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,已经成为了大家生活当中的一部分,但是这些运动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,积极的态度固然是很重要的,但是运动方式方法也必须要到位,成华东区医院江学文教授总结的这些健身误区了解一下
误区1:只要是锻炼,什么形式都行。
其实做运动应根据身体条件量力而行。例如,膝关节有骨性关节炎及退行性改变者,不适合爬山、爬楼梯、深蹲等活动;高血压、心脏病患、颅内动脉瘤患者不适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。慢性病患者做高强度运动前应咨询医生。
误区2:一开始锻炼就采取大运动量、大强度的锻炼方式。
如果突然开始高强度运动,身体难以适应,会出现严重的疲劳感,引发运动损伤,长期锻炼难以坚持,甚至发生心脑血管意外。其实身体活动的强度应该逐渐增加,从低强度、短时间、简单动作开始,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强度,半个月后再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,动作也要由易到难。
误区3:运动会加速膝关节退化。
随着年龄增长,膝关节会发生退行性变,这是自然现象,不应因此完全停止运动。人不运动容易患骨质疏松症、肌肉萎缩,身体也会缺乏敏捷性和协调性,体能下降。膝关节有病变的人应尽量减少负重、长距离行走、长时间站立,也不宜练习跑跳、深蹲等;最好选择对膝关节没有损伤的运动,如游泳、骑车、散步、垫上动作(瑜伽等)等。
误区4:剧烈运动后不需要做放松练习。
剧烈运动时人的心跳会加快,肌肉毛细血管扩张,血液流动加快,同时肌肉有节律性地收缩会挤压小静脉,促使血液很快地流回心脏。此时如果立即停下来休息,肌肉的节律性收缩停止,流进肌肉的大量血液不能通过肌肉收缩流回心脏,外周血液增多,可造成血压降低,引起脑部暂时性缺血,出现心慌气短、头晕眼花、面色苍白,甚至休克。正确的做法是,在激烈运动过后,应采用慢跑或有一定速度的步行作为调整活动,然后可以甩动胳膊、转转腰、抖抖腿等,促进血液的回流,使肌肉主动放松。
误区5:跑步是万能的。
跑步是不能够代替其他的运动方式的,因为跑步更多的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运动方式,成华东区医院江学文教授提醒大家:只跑步是不能够满足身体锻炼的需求的,慢跑虽然属于有氧运动,对心肺功能的好处很大,并且是能够消耗大量的热量,有助于减掉住房,到那时如果力量方面的训练不足的话,慢跑则是一项非常伤身的运动的,甚至会给自己某个关节或者组织带来负担和伤害。
(图源摄图网,侵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