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心而治:养心即治病!爱亦良药!成都东区中医肿瘤研究院江学文主任是个老中医,他非常认同的一句话就是“上医治未病,中医治欲病,下医治已病”,下面就谈谈他个人的理解,和大家讨论!

摄图网_500678798_山参(企业商用).jpg

  一、上医之道

  唐朝名医孙思邈在《黄帝内经》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。”的基础之上提出:“上工治未病之病、中工治欲病之病、下工治已病之病”。《内经》当中提到的是:高明或有远见的智者,往往是在疾病没有蔓延或症候的时候及早干预,防范于未然,提前做好防护,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蔓延,倘若“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 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”。

  孙思邈将疾病分为“未病”、“欲病”、“已病”三个层次,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发现端儿进行干预,防微杜渐;中等层次的医生在疾病发展呈现一定症候的时候,辩证(和或)症论治,将疾病及时的控制治愈;低层次的医生往往在疾病出现一系列征候或不适症候的时候,才发现疾病的端儿,针药并施针对疾病进行扑救式治疗。

  所谓“病有千般,不离阴阳。人有万种,总是名利。”真正治病,必须由心入手才能根本痊愈。疾病的根源是什么?从心的角度来看,疾病是体内五毒焚烧的结果。五毒包括怨恨恼怒烦,是人生的心灵痛苦和无穷疾病的来源。正如:“恨人伤心,怨人伤脾、怒人伤肝、恼人伤肺、烦人伤肾,是病者,实由人性心中之生毒而种根,由性理而转于生理耳。”

  二、从心而治:养心即治病

  中医认为:心主神,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。心藏君火,君火以明,主不明则十二官危。心之神可统五脏之神,包括脾之意,肺之魄,肾之志,肝之魂,皆由心神所主管。如果能把心神调整好,那五脏之神皆可得到调整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精神影响着身体的健康。只要精神健康,则五脏六腑就能趋向于健康。所以说,养心即所以治病。

  调养心神的方法有很多。比如心理上的治疗,让病人的心神获得解脱;或者心中充满善良和爱意,这也是平衡心神的办法;由心中的善念来引导脏腑气机平衡,亦有效果。很多疾病的治愈都是从从内心深处的反省和解放开始的,这是治疗疾病的至高境界,所谓养心即治病!

  三、爱亦是世间良药

  对于人类的大多数疾病来说,爱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剂。爱人,尤其是从心底去爱人、宽恕人,以此来解除自己的烦恼纠结郁闷,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。

  爱人、爱每个生命、爱这个世界,以爱的心态来对待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,飞鸟走兽。珍惜自己的生命,同时也珍惜每个生物的生命。不害已,也不害人,不害其他生命。用纤细的爱心去感受世界的万事万物,让爱心把自己融化到万事万物当中。爱能让我们的心灵充满快乐,能让我们的身体恢复健康。

  如果我们心里充满爱,感受着爱,就能做到随时随地心里装着美好的情感,在脸上表现出良好的情绪,即面带笑意,心平气和。

  我们更要把快乐看成是治病的良药。真心快乐,就能让心神得养,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,于是脏腑安定,气血和调而病痛减轻。要治病,先让自己的精神好起来,办法就是快乐。

  四、中医不光是讲病、讲药,更讲生活,讲思想

摄图网_600875888_健身跑步的女子(企业商用).jpg

  主任说道:“你看《黄帝内经》、看孙思邈的书,你会发现里面不光是讲病、讲药,更多地在讲生活、思想、行为、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态度和意愿。”

(图源摄图网,侵删)